「這簡直氣死我了,」家中有13歲少女的媽媽抱怨,每一次、每一次都要為了洗衣服的事情大吵。
「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妳乖乖把髒衣服拿出來,妳把我當做什麼了?女傭嗎?」
「這種成績以後怎麼找得到工作啊,」孩子在國小成績還不錯,一上國中常拿紅字回家
他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,無論獎勵或禁足都無效,「他本質上是個好孩子,但懶惰、不專心、沒有責任感」。

「青少年是在媽媽心裡插了好幾把刀才長大的,」
小時候用摩托車載兒子,停紅綠燈時,偷偷親他一下,他還會抬頭對妳笑,現在過馬路扶他一下
竟然用力甩開,「怎麼?我就這樣讓你丟臉嗎?」這位媽媽在大馬路上已經眼眶紅,一進家門就開始掉淚。
兒子回家就鑽進自己的房間,一會兒進廚房探頭探腦說「今天吃什麼?」
母親憤憤地說:「吃我眼淚炒成的菜啦,」兒子大吃一驚:「妳為這種事哭?」還撇撇嘴說:「真無聊!」
這種情況不勝枚舉,父母在高喊救命,因為被他們家中的青少年搞得暈頭轉向。
如果你「膽敢」問他們去哪裡了或是在做什麼,得到的回答恐怕是陰沈的一句:「幹嘛?」
而且,再也沒有人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那麼懂得你的痛處,那麼懂得讓你抓狂,那麼可以讓你的情緒從高峰跌到谷底。

父母的焦慮很明確,抓狂得很有理。《康健》調查,超過一半的受訪父母老實說,處理事業比教養孩子容易(見下篇)。
這一代青少年面對競爭白熱化,而每100個受訪家長就有75個擔心孩子將來找不到好工作。
舊規則被打亂,未來競爭或合作的對象來自是全球,他的工作可能被某個上海小子或印度人搶去
眼看家中青少年非但不用功,還老是掛在網上動也不動,才講他兩句就發飆。
另一層的壓力來自對待。很多父母都曾發誓絕不說出當年自己的父母曾說的話
但一張口就這麼吐出來。校園團契青少年資深輔導朱惠慈說,上一代用噓寒問暖或反向的打罵對子女表達愛意。
她年輕時很煩媽媽老是問她一天喝多少水,怎會記得嘛?但最近有一天,她竟然發現自己也在問兒子:「今天喝多少水了?」
但青少年這個年紀專心尋找自我,心裡有太多不為人知、甚至不為己知的衝擊和困惑。
大人對這些小大人的怨氣,不僅發生在現代,即使2400年前的蘇格拉底就已講得很清楚
「現在的小孩簡直是暴君,他們冒犯爸媽,欺壓老師。」

荷爾蒙上場,青少年在「專心」轉大人,也是事實。他們正歷經生理上、情感上、自我認知的巨變。
生理上:生理急遽變化,痛得亂七八糟的初經、胸部隆起、夢遺、青春痘、腋下長出新毛。
情感上:荷爾蒙開始驚濤駭浪作亂,情緒彷彿坐雲霄飛車,心緒飄忽不寧、行為搖擺不定。
對異性又好奇、又想接觸。醫學界為某些精神疾病如躁鬱、精神分裂症找發病源頭,竟都在青春期,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說。
認知上:開始對具體事物抽象思考,熱中正義、公平,好辯,甚至叛逆。
而且大人常假設青少年的腦袋已經發育完全,但其實人類腦部要發育完全到成熟的尺寸要25歲左右
正是美國可以租車的年齡,《時代》雜誌開玩笑寫道:「艾維士(Avis)租車公司裡必定有一些高竿的神經科學家。」

台灣青少年面貌更不樂見的是,台灣青少年還真是「破少年(台語,諷刺年輕人沒年輕人樣,體力差)」
他們可能肥嘟嘟(或瘦巴巴)、戴著厚重眼鏡、步伐蹣跚地邁向成年。
幾個數據顯示,男生體重太重、女生體重太輕,全部都體力差。
衛生署國健局「2006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」調查,發現四分之一的國中生BMI過重或肥胖。
其中男生幾乎每三個就一個過重與肥胖(29.3%),女生卻四個有一個過輕(24.4%)。
教育部調查國中小學生體適能,國中男生在跑1600公尺
平均比同樣重視學業成績的日本國中男生多了120秒(天呀,兩分鐘!)
國中女生跑800公尺平均也比日本與中國大陸多出50秒。
調查也顯示,國小時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學生還接近六成
一上國中有了升學壓力後,運動時間馬上被犧牲,驟降至四成。
在高度競爭下,心理健康方面也令人憂心。

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警告,國內70萬個躁鬱症患者中,保守估計有30萬人是青少年。
教育部委託學界研究發現,國內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相當,重鬱症盛行率已達8.66%。
《康健》調查受訪的國中生約有三成想過要自殺,四分之一曾經自殘(見下篇)
自主學習促進會執行長李雅卿為青少年上作文課,有一次她出了「中學生的快樂與孤獨」的題目
發現他們作文中的快樂都不是快樂,都只是高壓下的「放鬆」,例如「考完試大吃一頓」或是「沒有人管我」。

"14歲的村上春樹與歐普拉"
14歲的村上春樹雖然不用功、老師也不喜歡他,卻因為父親喜歡讀書
容許他在附近書店賒帳買書,因此堂堂變成一個讀書少年,奠下往後成為文學大師的根基。
美國脫口秀天后歐普拉在14歲被強暴,生下隨即夭折的男嬰。
但出身貧民窟的她發誓要掌握命運,成為有影響力的女人。
十幾歲時,就開始到廣播電台播音,為了接下第一個電視採訪工作,不惜延後完成大學學業。
聖嚴法師13歲出家做小沙彌,撞鐘種菜挑水……忙碌疲累
但他對觀世音菩薩特別有感應,幾個月後就背熟《禪門日誦》
也聽得懂謁語,內心驚喜不已。他發現佛法微妙,可以度化世人。
年少的他發願盡己所能讀通佛經,來日講經說法,日後無論遇到多少挫折,心願不減。

改變孩子,從改變大人做起
想要改變孩子嗎?每個父母都希望青少年能夠改變,變得負責,懂得自動自發,但是改變焦點卻是在父母。
暢銷書《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》作者約翰.米勒提倡,問題問對了,答案就出來了。
然而,我們不只在工作,也常在生活中問爛問題,如:「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,孩子才會聽我的話?」
其實對的問題應該是:「我該如何多了解兒子或女兒的想法?」
其他的爛問題如:「為什麼他總是要把客廳弄那麼亂?」
對的問題是:「我該如何幫助兒子或女兒度過這幾年辛苦的日子?」
鄰近的日本開始發動父母改造運動。鑑於校園霸凌、犯罪事件增多
「孩子是反映社會的鏡子」,父母、大人不行得正,何以成為孩子的典範?
於是「大人改變、小孩改變」運動由民間發起
內閣府(約同總統府)、厚生勞動省(衛生署)、文部省(教育部)贊助
推廣至全日本各地,第一步從大人做起,大人先反省,是否努力成為孩子的模範?
其次,大人是否與孩子有正面、深刻的對話?第三是否給孩子安心的生活環境?
台灣也有類似的行動。由全國31個家長團體所組成的全國家長聯盟推動「愛你一輩子」活動
重新喚起孩子出生時,爸媽那最純真、沒有過度期待的愛。
主要的推動者前理事長蕭慧英說,為什麼當孩子愈長愈大,爸媽卻失落了「愛你一輩子」的許諾
讓孩子扭曲在升學競爭中?全國家長聯盟為推廣此活動,製作了一支宣導PPT
4個月內吸引了六萬多人次到他們網站查詢。
一位任職於名校的老師看到那支短片,心有所感,躲起來大哭一場
後來加入全家盟志工培訓。他驚訝的發現,「我變了,我們家就變了。」改變青少年,要從改變大人做起。
也許你要問:「為什麼他總是不能照我說的話去做,甚至一次都沒有,為什麼老是要我去體諒他?」
因為這是父母的職責。去理解他們反抗的心態與回應他們,是父母的責任,不是孩子的
雖然青少年自己也有該盡的職責。不論何時,孩子都會欣喜地發現父母願意理解他們的反抗
「每一個靈魂都渴望被理解,深刻地被理解,」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黃桂冠說。

3P做青少年父母
也許父母也想改變親子關係,但青少年如此難搞,怎麼做?
其實,任何態度上、行動上小小的改變,都足以積少成多,發揮作用。
簡單的3P,便是做好青少年父母的好方法:
夥伴(Partner):這時期父母要轉型為夥伴的角色,傾聽、對話與陪伴。
你也許要問:青少年不是要急著脫離父母,宣示獨立嗎?怎會要父母陪伴?其實不然。
最新的研究顯示,青少年依舊需要父母的關懷。
歐盟曾經委託英國一個研究團隊,在5個歐洲國家4000名十四、五歲的青少年接觸酒精與毒品的調查。
發現,預防毒品和酒精最好的防護是,健康的家庭關係。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愈緊密,愈能抵抗外在誘惑。
很多父母看到青少年子女時而態度猖狂,時而陰鬱不語,簡直無法溝通,
因此放棄和孩子維持親密關係。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青少年醫學部副教授寇夫曼博士表示:
「有些家長把孩子的行為當作向自己宣戰,就和孩子疏離。
青少年見狀,會進一步和父母疏遠,雙方關係漸漸難以挽回。」
心理諮商師黃心怡也有這樣的觀察。很多青少年表面上和父母相處得像仇人一樣
其實「內心的最底處覺得對於不能向父母靠近很失落」,但基於顏面或青少年奇特的心理,打死他們都不會承認。

李雅卿從「種籽親子實驗小學」和「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劃」的10年探索後了解到
要有效陪伴青少年,成人需要具備良好的傾聽能力、同理和討論的能力,才能支持青少年長出自己
發展他們自主、自律的能力,並擁有自尊和自信。
人本教育基金會在三重成立的青少年基地,長期在三重陪伴家庭失能的青少年。
館長江思妤說:「傾聽很簡單,把嘴巴閉上就好,」她在嘴上做了拉上拉鍊的手勢。
很多家長會對他們說,孩子和你們比較聊得來,你們幫我跟他說……
其實爸爸媽媽不知道,就是因為他們很少說,所以孩子愛跟他們說。

校園團契資深青少年輔導朱惠慈更是刻意保留「精心」時刻
即精心設計的時間,除了全家相聚的時間外,還有爸爸或媽媽和其中一個小孩獨自出遊的時間
「因為青少年會覺得自己很獨特,」她說。
某次,她和女兒一起去剪頭髮,順便轉去速食店吃冰淇淋,女兒就說出她在談戀愛的事,讓朱惠慈驚喜不已。
現代工作繁忙怎會有時間陪伴?任何零碎時間,如上學、開車、吃飯都可以。
更美好的是,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瑪莎.史翠斯(Martha B. Straus)說
青少年正是喜歡在生活空檔分享自己的感覺,不喜歡父母正經八百空出時間談事情。

教養(Parenting):因為你畢竟還是家長,還是要持續執行雙方認可的規範和期待。
這段時期的教養很為難,不能討好、不能放縱,也不能操控,尺度很難拿捏。
自主學習促進會執行長李雅卿說:「(容許孩子)什麼都可以,並不是自由,而是放縱,」
很多父母彷彿很開明,交給孩子自己選擇,後果往往是他們不願意承受的代價。
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黃桂冠回憶,當年父母說「你喜歡就好」唸了中文系
一畢業才發現百無一用是書生,還好自己是師大畢業,也修有教育學分,才謀得教師一職
「真希望(我的)父母當年能多說一點,幫我討論多一點」。
今日在北投國小師資班,老師們便積極找不同領域的專家到校演講,讓孩子知道人生不只一條路,有多元的可能。
但是給青少年訂規矩,如何執行?萬一孩子做不到,親子發生衝突,豈不是自討苦吃?
但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認為,青少年反而喜歡有規範,因為「規範是一種安全感,是生活的指引。」
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規定他的孩子每天要擦桌子、洗自己的便當盒
讓孩子學會尊敬每個在工作上辛勤努力的人,明白每樣工作若要做得好,都是要付出心力的。
作家蔡穎卿的女兒以考試為由,要求減免洗碗,她斷然拒絕,「不差這20分鐘」。
父母也許不需改變要求青少年做的事,但需要改變要求的方式。
老是抱怨孩子把你的話當耳邊風嗎?「重點不在孩子有沒有聽話,而是你說的方法有問題,」黃心怡說。
黃心怡建議,讓他們訂目標和執行計劃。如「我不想再為這個事情吵了,你可不可以想一個你好、我也好的方法?」

耐心(Patience):記住你也曾經年少輕狂過,用最大的耐性包容孩子。
親子間的信任與情義都是從家庭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長期累積
而且父母職責是親近孩子,以他們的立場著想,考慮他的成長階段、氣質特性與人格發展。
沒有人希望這樣的事發生。有些人青春期和父母長輩關係不好,長大成人後,內在那個小號的自己
一輩子都在反抗父母,或很沒自信,或是在意父母的評語、老師的分數、或總是想做些什麼證明自己
變成一輩子在飆青春期。
與其嘆息「這孩子什麼時候才叛逆完」,不如學著同時做他們的父母與夥伴
傾聽、包容與關心,相信他們會愈來愈好。
別真的像小王子所抱怨的:「大人從來不肯自己認真學習,我們小孩每次都要跟大人解釋,真是有夠累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S6666 的頭像
    NS6666

    未來、你,好─═◤㊣申甫★═─ 穩健創富永恆★.-*;`.﹒。

    NS66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